实干争先 向“新”而行 | 从跑腿快到读心术:乌苏“店小二”又出新高度
实干争先 向“新”而行
新征程呼唤新担当,新使命激励新作为。
为聚焦地区“实干争先年”主题活动中奔涌的创新力量,地区融媒体中心推出《实干争先 向“新”而行》专栏。在这里,您将看到重大项目推进的塔城速度,产业升级突破的奋进足迹,民生实事落地的暖心图景。
记者将深入基层一线,聚焦全区上下紧抓“四大机遇”、加快“五区建设”,实施“十大工程”,构筑“5+2”现代化产业体系,捕捉口岸经济带建设的开放脉动,定格科技创新迸发的智慧火花,探寻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密码……
实干是最响亮的宣言,争先是最昂扬的姿态。让我们以实干为笔,以创新为墨,共同书写塔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!
从“补贴实时到账”到“帮企业推单”,把“营商环境”融入DNA的乌苏市服务天团,不仅服务超贴心,还把事儿办得风生水起。
按照塔城地委对乌苏市“工业强市走在前”的战略定位,乌苏市紧紧围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“十大产业集群”、塔城地区“5+2”现代化产业体系,加快推进“6+1+1”产业集群建设目标,围绕企业服务持续发力,“店小二”式的主动服务,硬生生让“金牌”两个字成了精彩日常。

旭恒佳(乌苏)纺织有限公司车间生产内景。(王玮 摄)
响应企业诉求:准
3月7日,位于乌苏市的旭恒佳(乌苏)纺织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旭恒佳)车间内,机器工作时发出巨大的轰鸣声。操作面板闪烁着蓝色的指示灯,显示屏上跳动着温度、湿度和转速等参数,工人们身着整洁的工作服,全神贯注地观察着设备的运行状态,不时调整机器的生态状态。
“现在主要是做紧密纺与紧密赛络纺,把质量做精。”旭恒佳总经理张春霞介绍,通过招商引资入驻乌苏市多年来,旭恒佳不断进行技术升级改造。2024年开始,企业日产能达15—20吨,现有的三条生产线生产的产品主要有精梳50支、40支和32支,产品结构多样化。“我们的原料用的是乌苏本地产的棉花,它的质量比较好,另一方面这里的营商环境也特别好,政府对我们企业的支持非常大。”张春霞说。
近年来,乌苏市立足资源禀赋,加快推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建设,推动纺织服装延链强链,以旭恒佳为代表的纺织企业设备升级改造步伐不断加快。与此同时,该市也不断优化营商环境,在政策扶持、要素保障、市场开拓等方面持续创新发力,通过收集企业困难诉求,当好服务企业“金牌店小二”。
“最简单的一个——我们的纺织补贴,基本上都是实时到账。”张春霞说,“在资金方面能给企业解决问题。”
在张春霞印象中,政府工作人员每个月至少要进企调研2次,有困难也可以直接打电话,“一个电话打过去,他们直接就过来了,迅速给我们进行协调,在限期内就解决了。”
企业要什么、想什么,政府就给什么、干什么。积极响应企业的诉求,发扬“店小二”精神,才能帮助企业解决“急难愁盼”的具体问题和诉求。
新疆油田分公司高探1井俯瞰。(乌苏市融媒体中心视频截图)
响应企业诉求:快
乌苏原名“库尔喀喇乌苏”,意为“积雪之地的黑水”,表明乌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资源富集的地方。
2025年,位于乌苏市西大沟镇辖区内的新疆油田分公司高探1井,经过8个月的大修与连续油管解堵作业,成功“复活”再生产。
目前,高探1井原油日产量由初期14.3吨攀升至30.9吨,天然气日产量稳定在1.3万立方米,油压稳定在80.5兆帕,生产形势稳步向好,为乌苏市工业及民用天然气供应提供重要保障。
油气勘探开发是乌苏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系中的重要部分,也是支柱性产业。近年来,乌苏市与辖区油田企业深度交流合作,构建了良好的新型油地关系。
“我们秉持油地融合共赢的理念,对油田企业进行高质量、高效率地进行服务,为乌苏地域的油田稳产、增产打造了坚实的基础。”乌苏市油气资源开发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王永峰介绍。
王永峰举例说,收到辖区油田需要打井作业的申报材料,油服中心第一时间就会与相关单位对接沟通,出函件跑协调,“我们安排专人带着油田企业的办事人员到行业部门办理相关手续,涉及自然资源、林草、乡镇等多方面,既要快速又要合法合规,一个井点各类征占、补偿等手续一般7天左右就可以办完。”
类似情况一般需要4至5周的办理时间,在乌苏市可提速至10天左右,以确保为企业提供更优质快速的服务。
“为啥要快呢?早打井、早出油、早见效,这是我们的最终目的。”王永峰说,当好金牌“店小二”才能成为“最佳合伙人”“相互打好配合,油田多产油、我们优服务,然后达到油地双方共赢的局面。”
钵施然车间内,工业机器人正在焊接采锭。(王玮 摄)
响应企业诉求:细
营商环境优,则市场活力足,营商环境好,则发展后劲强。
位于乌苏工业园区内的新疆钵施然智能农机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新疆钵施然),其核心产品棉花收获机,2009年落户新疆乌苏市。
自2019年起,新疆钵施然的棉花收获机销量已连续5年位居全国市场榜首,稳占国内市场龙头之位。2025年,该公司“农资装备料件生产线”项目成为乌苏市的重点续建项目之一,也是该企业深化智能制造、服务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工程。项目建成投运后,该企业全疆生产线自制件供应可达90%以上,自动化生产程度达75%以上,达到新疆顶尖水平。
企业在市场风雨中勇敢搏击,向着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的同时,如何引领企业涉险滩、爬陡坡、闯难关,风雨无阻向前进,也是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张考卷。
新疆钵施然车间内,工人正在查勘产品数据。(王玮 摄)
“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,设备的大规模更新,以及专精特新、绿色工厂申请等等,凡是有符合相关政策的,我们主动和企业一起谋划去申请相关政策。”乌苏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科科长王晟说。
了解到新疆钵施然产品存放有困难,乌苏市政府部门就协调临近一家企业的空地作为仓库;产品要出口到乌兹别克斯坦,就通过自治区、地区相关部门,帮助在当地寻找信誉好的合作伙伴;乌苏市有170万亩的棉花种植面积,政府部门就牵线搭桥,一边积极推介新疆钵施然的采棉机,一边组织群众学习驾驶技术,同时,积极落实采棉机报废更新补贴。
通过“一对一”“点对点”的沟通渠道,乌苏市各级政府部门用结对子的方式掌握企业经营情况,为企业提供服务,当好企业的“金牌店小二”。
“我们通过‘店小二’式服务,为企业纾困解难,为乌苏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好服务。”王晟说。
用户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